各国货币的比价是怎么确定的?
1、国际货币兑换比价,即汇率,主要受市场与人为因素影响。最初,金本位制度下,各国货币以含金量作为价值标准,汇率直接由黄金价值决定。二战后,黄金供应不足,西方国家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汇率随之变动。
2、早期的汇率体系中,各国货币的发行与黄金挂钩,汇率是通过各国纸币与黄金的比例来确定的。例如,1美元纸币含有0.888671克黄金,而1英镑纸币含有58134克黄金。这一比例构成了英镑对美元汇率的基准,即1英镑兑换03美元。
3、确定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先要确定用哪个国家的货币作为标准。由于确定的标准不同,于是便产生了几种不同的外汇汇率标价 。直接标价法,又叫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100、1000、10000)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应付付出多少单位本国货币。
4、在金币本位制下,各国的货币比价是基于各自的含金量来确定的,这一比例被称为铸币平价。 铸币平价不仅是两国货币汇率的决定因素,也是金本位制度下汇率波动的上限和下限的基础。 在金本位制下,汇率的波动受到黄金输送点的限制。这个点是两国间的铸币平价加上或减去运输黄金的费用。
5、各国货币之所以可以进行对比,能够形成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原因在于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这是汇率的决定基础。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为本位货币。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多少来确定他们之间的比价,即汇率。
2000以来中国央行的货币供给与人民币汇率之间的关系
1、本文主要分析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外汇储备短期内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相互关系,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库,数据选择期间为2000年1月到2009年12月,共计10年120个样本。采用的 主要是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在进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前,需要对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
2、在经济活动中,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在货币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这是因为更多的货币供应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投资者可以更容易地借贷,从而降低了借款成本。
3、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第一,控制货币发行。第二,控制和调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
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可归结为: 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国际收支逆差会导致本币贬值,外币升值;而顺差则相反。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增加会提高本币需求,导致本币价值提升,外汇汇率下降。但具体影响取决于收入变动的原因。
国际收支状况:国际收支是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当一国出现贸易顺差时,意味着该国出口商品和服务的价值超过了其进口,这会增加对外国货币的需求,从而推动本国货币升值。相反,当一国出现贸易逆差时,意味着该国需要更多外汇来支付进口商品和服务的费用,这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
国际收支平衡: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关键因素。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即出口额超过进口额,外汇收入多于支出,外汇储备增加,这会导致外汇市场上该国的货币供给相对增加,需求上升,从而使本币对外汇率上升。相反,贸易逆差时,本币对外汇率下降。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包括国际收支状况、通货膨胀差异、利率差异、经济增长差异以及 干预和市场预期等。国际收支状况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关键因素之一。当一个国家的出口收入超过进口支出时,其外汇收入会增加,从而提高该国货币的汇率。相反,如果进口支出超过出口收入,外汇支出会增加,导致该国货币汇率下降。
在外汇市场上,供求因素是最基本的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就像A股市场一样,对某种货币的需求量大,其价格自然会上升,该货币的汇率也就随之升高。反之,如果需求减少,价格就会下降,汇率也随之降低。政治因素对汇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比如美国大选期间,墨西哥货币比索对美元的汇率与川普当选的几率密切相关。
影响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市场预期心理:人们对某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收支状况、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前景的预期会直接影响该国货币的汇率。看好预期:若市场预期某国经济强劲、收支状况良好、通货膨胀受控且利率前景乐观,则该国货币会被大量买进,导致汇率上升。
假设价格不具有粘性,请分析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名义利率...
总之,如果价格不具有粘性,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增加将导致货币稳定性降低,可能引起价格上涨、名义利率下降和汇率下降的一系列问题。然而,实际情况中价格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粘性,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影响取决于价格粘性程度的大小。
长期来看,可以讨论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大小之间的关系,来讨论名义利率的变化。加上影响名义利率的其他因素,结合综合探讨实际市场利率影响因素的复杂性。例如,价格收入效应和通货膨胀预期效应还可能使得名义利率上升。
货币供应增加可能会对名义利率的长期和短期产生影响。短期来看,通常情况下,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名义利率降低。这是因为,在资金供过于求的时候,银行、贷款机构等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会导致它们将借出的资金报价调整得更低。此时,资金成本降低,需求方也会因其价格更低而愿意借入更多的钱。
央行增加货币供给对利率的影响?
在经济活动中,货币供应量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当央行增加货币供应量,而在货币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市场上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导致利率水平下降。这是因为更多的货币供应意味着更多的流动性,投资者可以更容易地借贷,从而降低了借款成本。
总之,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促使债券价格上升,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 经济活动,但也需要谨慎管理,以防止潜在的通货膨胀风险。
降低利率。当中央银行大量增发货币时,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增多,导致货币价值下降,借贷市场上的利率会下降。这是货币供给增加导致货币需求相对稳定时,供大于求的情形下,借款方的违约风险降低,借贷市场竞争加剧,推动利率下降。降低利率可以 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通常会导致利率下降,因为更多的货币供应量会增加市场上的流动性,降低借贷成本。相反,当货币供应量减少时,市场上的资金需求相对增加,利率则可能上升。此外,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还会影响投资者对未来经济环境的预期。
在短期内,货币供给增加可能会因为流动性陷阱效应而使得名义利率变化不大。但长期来看,货币供应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的关系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等因素将共同作用,影响名义利率的走势。价格收入效应也会对名义利率产生影响,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名义利率的变化更为复杂。
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1、宽松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是复杂的。一方面,增加货币供应可能会导致本国货币贬值,因为市场上的货币增多可能会降低其价值。这有助于出口,因为本国商品变得更便宜,但对于进口来说则不利,因为进口商品变得更贵。另一方面,宽松政策可能会提高投资者对本国市场的信心,吸引外国投资,从而增强本国货币的价值。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主要通过其对经济活动和市场预期的影响间接实现。财政政策通过 支出和税收调整总需求,进而影响物价和经济增长速度。当 增加支出或减少税收时,经济活动增加,可能促使货币需求上升,导致货币供给相对减少,从而推高汇率。
3、货币汇率受以下因素影响:经济基本面因素 经济增长率:强劲的经济增长通常支撑货币汇率。 通货膨胀率:稳定的通胀有助于维持货币价值。 利率水平:适中的利率吸引资本流入,推高汇率。 贸易和资本流动:贸易顺差和资本流入通常提升汇率。
4、货币政策对汇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的主要形式是改变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量。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利率也随之变化。就货币政策而言,货币供给量的变化是主要的。虽然人们主要根据利率来决定自己的经济行为,但在分析过程中,利率只是一个中间变量。这说明,货币供给的增加会造成货币的贬值。